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,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造物主创造最美好的一面,生命的意义好像是无意间跳上岸的鱼,在不停的寻找合适的水源,继续顽强的活着!社会的浮躁导致在寻找水源的时候,大多数鱼儿在无意间跳上岸以后找不到合适的水源,导致缺水而死。而人就是在不断内卷中生存,世间所有事物都是如此,莫不是造物主在玩的游戏,有些人提前结束黯然退场,而有的人像开了外挂一样生存,但结果都是殊途同归!
1990年一个生命诞生了,像所有父母一样,在生命诞生之初都是带着希望,天下所有的生命都是如此,作为新时代的一批人,时代的洪流造就了80 90一批带着父母期待使命的人,一个人扛起了所有的压力和委屈,可以说80 90的一代人是最艰难的一代人!80后、90后的困境是多重时代因素叠加的结果:高房价、就业内卷、养老压力、政策调整等共同塑造了他们的“艰难”标签。尽管每代人都有其挑战,但这两代人因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,承受了更集中的结构性压力。因此内卷是80 90这一代人的标准配置!
那么我们的主人翁陈默闪亮登场了,在陈默的记忆中1999年的夏天格外炎热,凌晨两点的台灯光晕里,33岁的程序员父亲陈志强将6岁的陈默抱在膝头,iPad亮着未关闭的代码界面,右手却固执地指着《资治通鉴》里"周威烈王二十三年"的篇章。他讲解"天子之职莫大于礼"时,眼角瞥见iPad弹出的钉钉消息,喉结无意识滚动。对于调皮的陈默而言, 陈默"的命名本身就是宣言——中产父母用"沉默是金"的期许封印孩童天性,却在此刻用两千年前的权力斗争填塞其认知。当然陈默的指尖划过"初命晋大夫魏斯、赵籍、韩虔为诸侯"时,父亲笑了。二十年后陈默在心理诊所的陈述——我真的在1990年见过iPad,我还用指尖滑动过它流畅的界面"那些深夜,父亲的声音和空调噪音混在一起,像历史的幽灵在啃食我的脑髓。"心理医生轻轻的安抚陈默,现在你慢慢闭上双眼,你的这种症状是创伤性历史闪回伴技术幻觉证,由于你父母的突然失踪,导致幼年的阴影,你只能通过修复内心,才能逐渐好转,这是 诊室窗帘突然震动,陈默惊觉空调温度竟与二十年前父亲书房完全相同。
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大山,这个大山在消耗着陈默的精神,1999年3月29日的蝉鸣是青灰色的。
七岁的陈默后来总在噩梦里听见那种金属质感的嗡鸣——比刀片刮过铝锅更尖锐,比电视频道跳闸时的雪花噪点更密集。那天正午的太阳像颗烧红的弹珠嵌在云絮里,柏油路面蒸腾起沥青的腥甜,巷口槐树投下的阴影边缘竟泛起焦褐色,仿佛空气本身正在缓慢自燃。
父亲晨起时曾对着粘在纱窗上的蜻蜓尸体发怔,母亲端着的瓷碗突然从指缝滑落,在厨房地砖上摔成三片新月。这是陈默记忆里最后的完整画面:父亲西装第三颗纽扣的反光,母亲耳垂上摇晃的珍珠坠子,以及电视里永远定格在《东方时空》片头的雪花噪点。他们甚至没来得及关上那台金星牌电视机。
当大伯踹开虚掩的防盗门时,陈默正蜷缩在沙发角落啃一根化了一半的盐水棒冰。糖水顺着指缝滴落,在地板上凝成某种类似古老文字的痕迹。穿铁路制服的男人身上带着隧道深处的阴冷气息,袖口沾着几枚蓝紫色蝴蝶翅膀的鳞粉。
"你爸妈被大山吃了。"大伯用扳手般粗粝的手掌箍住他的后颈,指甲缝里的机油蹭在陈默的条纹睡衣上,"从今天起,你就是我的种。"陈默在悬空挣扎时看见茶几玻璃下压着的全家福正在卷曲发黄,相纸边缘升起细小的火焰。
二十三年后,陈默在精神病院档案室翻到当天的《春城晚报》。社会新闻版右下角有块拇指大的铅字:"本市气象局监测到罕见地磁异常,部分市民反映出现短暂记忆断层"。泛黄的报纸上留着可疑的圆形灼痕,正好覆盖父母失踪的街道编号。
护工总看见他蹲在院墙根下挖土,说是要找一个装着冰块的铁皮盒。那些融了又冻的冰晶里,或许冻着半句未说完的告白,或是电视机里白岩松被截断的半张脸。春城的梧桐叶年复一年地焦枯,而1999年的太阳永远悬停在那个正午,持续烘烤着所有未被说出口的真相。
墙上的电子钟突然卡在15:47,陈默腕间的住院手环微微发烫——那是母亲珍珠耳坠曾经触碰过的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