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养心殿内,檀香袅袅。雍正帝正批阅奏折,眉头紧锁。
殿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,沉稳有力,每一步的间隔都分毫不差。他头也不抬,嘴角却微微上扬:"十三弟,进来吧。"
怡亲王胤祥大步走入,身着靛蓝色亲王常服,腰间玉佩随着步伐发出清脆的声响。
虽已年近五十,但身姿依旧挺拔如松,唯有眼角细纹和鬓边几丝白发透露着岁月痕迹。
、他左手拇指上戴着一枚白玉扳指,那是先帝赐予的,多年来从未离身。
"皇上又在为西北军饷发愁?"胤祥行过礼,径直走到御案旁,目光扫过摊开的奏折。他的声音低沉有力,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沉稳。
雍正放下朱笔,揉了揉太阳穴:"年羹尧又要三百万两,国库哪里拿得出这许多。西北战事已持续两年,再这样下去..."
胤祥轻叹一声,从袖中取出一份奏章:"臣弟这几日走访了户部和兵部,核算过了,一百五十万两足矣。这是明细,请皇上过目。"他双手呈上奏章,指节分明,掌心有常年握笔留下的茧子。
雍正接过奏章,眼中闪过欣慰之色。这世上,也唯有十三弟能如此体察他的难处,又敢直言不讳。他展开奏章,只见上面字迹工整,每一笔开支都列得清清楚楚,甚至标明了哪些可以暂缓,哪些必须立即拨付。
"十三弟办事,朕最放心。"雍正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,"只是年羹尧那边..."
"皇上,"胤祥微微倾身,声音压低,"年羹尧近日与蒙古各部往来密切,臣弟收到消息,他私下收受蒙古王公厚礼,此事..."
"华妃娘娘到——"殿外太监尖声通报,打断了胤祥的话。
胤祥眉头微蹙,后退半步站到一旁。华妃年世兰盛装而入,一袭大红织金凤尾裙,发间金凤步摇随着步伐摇曳生姿。看到胤祥时脚步微顿,眼中闪过一丝不悦,随即娇笑着行礼:"原来十三爷也在。"
"臣弟参见华妃娘娘。"胤祥拱手行礼,神色淡然,目光却敏锐地注意到华妃身后的宫女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食盒。
华妃眼波流转,径直走向雍正:"皇上,臣妾亲手熬了参汤,您批阅奏折辛苦,该歇歇了。"说着就要亲手打开食盒。
胤祥轻咳一声:"娘娘,皇上正在处理军国大事,参汤交给苏培盛便是。况且..."他目光扫过食盒,"皇上近日脾胃虚弱,太医嘱咐要少用滋补之物。"
华妃笑容僵在脸上,涂着蔻丹的手指紧紧攥住食盒边缘:"十三爷对皇上的饮食倒是关心得很。"
雍正见状,挥手道:"十三弟说得是,爱妃先回吧,朕晚些时候去看你。"
待华妃悻悻离去,雍正摇头苦笑:"这丫头,越发没规矩了。"
胤祥正色道:"年家势大,皇上还需多加约束。年羹尧在外拥兵自重,年世兰在内干预朝政,长此以往..."
"朕知道。"雍正打断他,眼中闪过一丝疲惫,"再等等,西北战事平息后,朕自有处置。"他揉了揉眉心,"十三弟,陪朕下盘棋吧。"
苏培盛连忙摆上棋盘。胤祥知道皇上此刻需要放松,便不再多言。两人对弈间,雍正忽然道:"听说你最近常去文渊阁?"
胤祥执棋的手微微一顿:"臣弟在查阅历代治河方略,今年黄河水患..."
"朕听说,你还遇到了甄常在?"雍正落下一子,状似随意地问道。
胤祥面色如常:"是。甄常在喜好读书,偶尔在文渊阁遇见,请教些诗词典故罢了。"
雍正抬眼看了看胤祥,忽然笑了:"十三弟不必紧张。那甄嬛确实是个才女,你若觉得她可堪造就,多指点些也无妨。"
胤祥心中一松,知道这是皇上在表达信任:"臣弟遵旨。"
2
御花园中,春意盎然。甄嬛正与沈眉庄沿着曲径漫步,欣赏着满园盛开的牡丹。
"眉庄,你看那株魏紫,开得多好。"甄嬛指着一株深紫色的牡丹,眼中闪烁着欣喜的光芒。
沈眉庄正要回应,忽然拉了拉甄嬛的衣袖,低声道:"怡亲王来了。"
甄嬛转头,只见远处一行人走来,为首男子气度不凡,周围太监宫女皆恭敬行礼。那人身着靛青长袍,腰间玉带上挂着一枚精致的和田玉佩,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。
"那是怡亲王,皇上的十三弟。"沈眉庄小声解释,"听说皇上最信任的就是这位十三爷,连华妃都不敢在他面前造次。先帝在位时,他就以才干著称,如今虽不掌实权,但朝中大事,皇上必先问他的意见。"
甄嬛好奇地多看了两眼,恰逢胤祥转头,四目相对。胤祥微微颔首,目光温和中带着审视。甄嬛连忙行礼,待一行人走远,才轻声道:"这位十三爷看着好生威严。"
"可不是,"沈眉庄压低声音,"听说当年九王夺嫡,他力保当今皇上登基,立下汗马功劳。后来皇上登基,封他为怡亲王,总理朝政多年。只是近年来他身体不太好,才渐渐退居二线。"
甄嬛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目光追随着那道远去的挺拔背影。
几日后,甄嬛独自来到文渊阁。她最近在读《贞观政要》,有些地方不甚明白,想来查阅相关注释。文渊阁内安静异常,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沙沙作响。
"'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'...这句子写得真好。"甄嬛轻声诵读着张载的名句,不禁感慨万千。
"张载的《西铭》,甄常在好眼光。"一个低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。
甄嬛一惊,手中的书差点掉落,连忙转身行礼:"臣妾参见怡亲王,不知王爷在此,打扰了。"
胤祥摆摆手:"无妨。本王常来此处,倒是甄常在,喜欢读这些?"他指了指甄嬛手中的《贞观政要》。
甄嬛眼中闪过光彩:"臣妾愚钝,只是觉得这些道理比后宫中那些...更值得琢磨。"她谨慎地选择着措辞。
胤祥打量着她,忽然问道:"你觉得为君者当如何?"
这个问题太过直接,甄嬛一时不知如何作答。她偷偷抬眼看了看胤祥,发现对方目光炯炯,似乎真的在等待她的回答。她深吸一口气,谨慎道:"臣妾以为,为君者当以民为本,轻徭薄赋,使百姓安居乐业。唐太宗曾言'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',民心向背,关乎社稷存亡。"
胤祥眼中闪过一丝赞赏,随即又黯淡下来:"可惜如今朝中..."他忽然住口,转而道,"甄常在若有兴趣,可常来文渊阁。这里有些书,或许对你有益。"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《资治通鉴》,"先看这本吧,比《贞观政要》更系统些。"
甄嬛惊喜地接过书,发现书页间夹着许多小笺,上面写着工整的批注。"多谢王爷指点。"她真诚地道谢,看着胤祥离去的背影,心中泛起异样感觉。这位十三爷,与宫中其他人似乎很不一样。
3
华妃宫中,熏香缭绕。曹琴默正低声汇报:"娘娘,那甄嬛近日常去文渊阁,似乎与怡亲王有过交谈。"
华妃正在对镜描眉,闻言手中螺子黛一顿:"那个老十三?他不是一向不插手后宫之事吗?"她眯起眼睛,镜中的美人面带寒霜。
"奴婢听说,怡亲王似乎对甄常在颇为欣赏,还借书给她..."
华妃冷笑一声,将螺子黛重重拍在妆台上:"一个无权无势的亲王,也敢与本宫作对?去告诉哥哥,找机会在皇上面前参他一本!"
次日朝会上,气氛凝重。年羹尧一身戎装,站在武将首位,气势逼人。当讨论到西北军需时,他突然出列,高声道:"皇上,臣有本奏!"
雍正抬眼:"年爱卿请讲。"
年羹尧目光扫过站在文官队列中的胤祥,高声道:"怡亲王近日频繁召见地方官员,私下议事,恐有不轨之心!"
朝堂上一片哗然。胤祥面色不变,只是拇指轻轻摩挲着白玉扳指。
雍正脸色一沉:"年爱卿此言差矣。十三弟代朕巡视吏治,是朕的旨意。"
年羹尧不甘心:"皇上,怡亲王已多年不问政事,突然如此活跃,恐有..."
"年大将军,"胤祥终于开口,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,"本王奉皇上之命,核查西北军费使用情况。倒是大将军远在西北,对京城事务倒是了如指掌。"他转向雍正,"皇上,臣弟已查明,去年拨付西北的三百万两军饷,有五十万两去向不明。这是相关账目,请皇上过目。"
苏培盛连忙接过账册呈给雍正。年羹尧脸色大变:"皇上明鉴,这必是有人诬陷!西北战事吃紧,每一两银子都..."
"够了!"雍正拍案而起,"此事朕会彻查。退朝!"
退朝后,雍正留下胤祥,两人在养心殿后的小花园中漫步。
"十三弟,年羹尧越发猖狂了。"雍正眉头紧锁,"今日竟敢当众污蔑你。"
胤祥沉声道:"皇上,年家势力必须遏制。臣弟收到密报,年羹尧在西北克扣军饷,中饱私囊,还私造兵器,恐有不臣之心。"
雍正闭目沉思,良久方道:"再等等...现在动他,西北恐生变乱。朕已命岳钟琪暗中准备接手西北军务。"
胤祥知道皇上顾虑,不再多言,只是心中已另有打算。离开养心殿后,他召来心腹侍卫张毓:"秘密送信给岳钟琪,让他加快收集年羹尧的罪证。另外,派人盯着华妃宫中的动静。"
4
文渊阁内,胤祥正在整理一批密折。忽然,他敏锐地察觉到门外有人。抬头一看,甄嬛站在门口,脸色苍白。
"臣妾...臣妾什么都没听见。"甄嬛慌乱道,她本想来还书,却不小心听到了不该听的话。
胤祥凝视她片刻,忽然笑了:"甄常在不必惊慌。你既然听到了,可愿帮本王一个忙?"
甄嬛惊讶抬头:"王爷信得过臣妾?"
"你方才明明可以悄悄退走,却选择现身,足见坦诚。"胤祥从书架上取下一卷《诗经》,"这书中有本王做的批注,你拿回去看看。日后若有人问起,就说本王只是指点你学问。"
甄嬛接过书,明白胤祥是在为她找借口,心中感动:"臣妾定不负王爷信任。"她犹豫片刻,又道,"王爷,臣妾近日发现一件怪事。华妃宫中的颂芝,常与宫外一名药商秘密接触,似乎在传递什么..."
胤祥眼中精光一闪:"可有证据?"
甄嬛从袖中取出一张纸条:"这是流朱偶然捡到的,上面写着些奇怪的符号。"
胤祥接过纸条,仔细查看:"这是军中密报常用的暗码。甄常在,此事不要再对任何人提起,包括沈眉庄。"
甄嬛郑重点头。两人目光交汇,一种无声的信任在此刻建立。
转眼到了除夕宫宴。六宫嫔妃齐聚乾清宫,华妃一身大红礼服,珠光宝气,坐在仅次于皇后的位置上。甄嬛则与沈眉庄等低位嫔妃坐在末席。
宴席间,华妃频频向雍正敬酒,言语间尽是炫耀年家功绩。雍正碍于情面,勉强应付着。忽然,华妃话锋一转:"听闻甄常在近来学问大进,不知可否即兴赋诗一首,为皇上助兴?"
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甄嬛。这明显是个陷阱,若做得好,显得华妃等嫔妃才疏学浅;若做不好,则当众出丑。
甄嬛正要起身,胤祥突然开口:"皇上,臣弟有个提议。今日除夕,不如让各位娘娘以'太平盛世'为题,各作一句诗,连成一首,岂不更有意义?"
雍正欣然同意。于是从皇后开始,每位嫔妃依次作了一句。轮到甄嬛时,她从容吟道:"'万方玉帛朝丹阙,'"
雍正眼前一亮:"好句!十三弟,该你了。"
胤祥微微一笑,接道:"'一曲瑶琴颂圣明。'"这句既赞美了皇上,又暗含对甄嬛的声援。
华妃脸色难看,在最后勉强凑了一句。宴席继续,华妃暗中命人在甄嬛的座位下撒了滑石粉,想让她起身时摔倒出丑。
胤祥远远看见华妃宫女的小动作,不动声色地命人将甄嬛的座位与安陵容调换。结果安陵容起身时重重摔了一跤,场面尴尬。
华妃计谋落空,恼羞成怒,竟在宴上借酒装疯,讽刺甄嬛是"狐媚子"。雍正脸色阴沉,却碍于年家势力没有发作。
胤祥突然起身:"华妃娘娘醉了,来人,送娘娘回宫休息。"
华妃还要争辩:"本宫没醉!十三爷这是..."
"年世兰!"胤祥直呼其名,声音不大却威严十足,"宫宴之上,请注意仪态。"他一个眼神,两个嬷嬷立刻上前,半扶半架地将华妃带离。
满座皆惊,无人敢言。雍正深深看了胤祥一眼,眼中既有赞许,又有一丝复杂。
4
事后,雍正召胤祥到养心殿。
"十三弟今日有些过了。"雍正语气平淡,听不出喜怒。
胤祥坦然道:"皇上,后宫干政乃大忌。年世兰今日敢在宫宴上放肆,明日就敢干预朝政。臣弟是为皇上着想。"
雍正叹息:"朕知道你是好意。只是年家..."
"皇上,"胤祥突然跪下,从怀中取出一叠密折,"臣弟已掌握年羹尧贪污军饷、私造武器的证据。还有,华妃通过宫外药商,与其兄传递朝中机密。"他双手呈上密折,"请皇上明察!"
雍正接过密折,越看脸色越沉:"这个年羹尧,当真以为朕不敢动他?!"他拍案而起,在殿内来回踱步,"十三弟,你认为该如何处置?"
胤祥沉稳道:"岳钟琪已秘密接管西北军务,可立即逮捕年羹尧。至于华妃...还请皇上念在多年情分,从轻发落。"
雍正闭目沉思良久,终于下定决心:"传朕旨意,即刻收押年羹尧,查封年府。华妃...降为大应,迁居冷宫。"
几日后,年羹尧被秘密逮捕,华妃也被软禁宫中。胤祥亲自督办此案,证据确凿,年家势力一朝倾覆。
朝野震动,但无人敢为年家说话。胤祥在朝堂上力陈年羹尧罪状,条理分明,令人信服。雍正当众称赞:"怡亲王忠心体国,实乃朕之肱骨。"
风波平息后,甄嬛主动来到胤祥府上致谢。怡亲王府不似其他王府那般奢华,处处透着简朴雅致。书房内,四壁书架直抵屋顶,摆满了各类典籍。
"王爷大恩,臣妾没齿难忘。"甄嬛深深行礼。
胤祥请她坐下:"甄常在不必多礼。本王只是尽臣子本分。"
甄嬛犹豫片刻,还是问道:"王爷为何要帮臣妾?"
胤祥望向窗外盛开的梅花:"这后宫之中,难得有个明白人。本王不希望看到你也变成华妃那样的人。"
他转回头,目光深邃:"甄常在,记住,无论发生什么,都要守住本心。这宫里的荣华富贵,不过是过眼云烟。"
甄嬛郑重点头:"王爷教诲,臣妾铭记于心。"她顿了顿,"臣妾有一事不明,王爷为何不掌实权?以您的才干..."
胤祥笑了:"权力如同利刃,握得太紧,反伤自身。本王辅佐皇上,不需要那些虚名。"他拿起案上一卷《道德经》,"'功成身退,天之道',老子此言,深得我心。"
甄嬛若有所思。临别时,胤祥送她一本手抄的《论语》:"这是本王年轻时抄录的,上面有些批注,或许对你有用。"
甄嬛接过书,感觉手中沉甸甸的,不仅是书的重量,更是一份难得的信任。
5
时光荏苒,转眼数年过去。甄嬛因故离宫又回宫,经历了许多变故。而胤祥始终在朝中辅佐雍正,平衡各方势力。
当甄嬛发现纯元皇后死亡的真相,面临生死抉择时,是胤祥出面调解,避免了更大的悲剧。
"十三弟,朕是不是做错了许多事?"一夜长谈后,雍正疲惫地问道。
胤祥诚恳地说:"皇上是明君,只是有时候太过重情。臣弟只希望皇上保重龙体,这大清江山,还需要皇上主持大局。"
雍正握住胤祥的手:"有十三弟在,朕心甚安。"
年家倒台后的第三个月,京城下了一场罕见的暴雨。雨水冲刷着紫禁城的金瓦,在汉白玉台阶上形成一道道细流。怡亲王府的书房内,胤祥正就着烛光审阅各地送来的灾情奏报。
"王爷,张毓求见。"老管家在门外轻声禀报。
胤祥揉了揉发酸的眼睛:"让他进来。"
张毓浑身湿透,却掩不住脸上的兴奋:"王爷,查到了!年羹尧在西北还藏了一批兵器,足可装备三千人。这是地图和清单。"他从贴身的油纸包里取出一沓文件。
胤祥仔细查看,眉头越皱越紧:"这些兵器足够发动一场兵变了。立刻备轿,我要进宫。"
"这个时辰?"张毓看了看窗外如注的暴雨,"王爷,您这几日咳疾又犯了,不如明日..."
"事关重大,耽搁不得。"胤祥已经起身,取过架子上的蓑衣。
养心殿内,雍正正与几位军机大臣商议河工事宜。见胤祥冒雨前来,雍正连忙命人取来干毛巾:"十三弟,何事如此着急?"
胤祥顾不上擦拭,直接呈上文件:"皇上,年羹尧私藏的兵器找到了,就在兰州城外三十里的山洞里。"
雍正接过文件,脸色骤变:"好个年羹尧!传旨,命岳钟琪即刻查封,相关人员一律严审!"
待军机大臣们退下,雍正亲自为胤祥倒了杯热茶:"十三弟,你又立一大功。只是..."他犹豫片刻,"太后近日多次为华妃说情,你看..."
胤祥轻啜一口茶,温热液体缓解了喉咙的不适:"皇上,年羹尧谋反证据确凿,华妃虽未必知情,但若轻饶,恐难服众。不过..."他话锋一转,"太后年事已高,确实不宜过分刺激。不如将华妃迁往圆明园静养,既全了太后颜面,又免她再生事端。"
雍正欣慰地点头:"还是十三弟考虑周全。"
离开养心殿时,雨已小了些。胤祥刚走到隆宗门,忽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廊下避雨。
"甄嬛?"胤祥有些意外,"这么晚还在宫中?"
甄嬛转身,脸上带着几分倦意:"臣妾刚从太后宫中请安回来,被雨困住了。"她看了看胤祥苍白的脸色,"王爷身体不适?"
胤祥摆摆手:"老毛病了,不碍事。"话音刚落,却忍不住咳嗽起来。
甄嬛连忙从袖中取出一个小瓷瓶:"这是臣妾配的枇杷膏,对咳疾很有效。王爷若不嫌弃..."
胤祥接过瓷瓶,指尖不经意触到甄嬛的手,冰凉柔软。他道了声谢,将瓷瓶收入袖中:"天色已晚,我送你回宫吧。"
两人共撑一把伞走在雨中。甄嬛比胤祥矮了大半个头,为了不让她淋湿,胤祥不得不将伞往她那边倾斜,自己的半边肩膀很快被雨水打湿。
"王爷..."甄嬛注意到这点,想要推辞。
"无妨。"胤祥打断她,"听说你最近在整理历代后妃传记?"
甄嬛眼睛一亮:"王爷怎么知道?臣妾确实在收集这些史料,想编一本《后宫箴言》,给后来的姐妹们一些借鉴。"
胤祥赞赏地点头:"很有意义的工程。明日我让人送些资料给你,我府上有几本珍本,或许对你有帮助。"
走到碎玉轩门前,雨势又大了。胤祥坚持等甄嬛进门才离开。甄嬛站在门内,看着雨中那道渐行渐远的身影,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情愫。
6
三日后,胤祥果然派人送来一大箱书籍,都是珍贵的史料和手稿。甄嬛如获至宝,连夜翻阅。其中一本《历代贤后录》的扉页上,还有胤祥亲笔题写的批注:"女子之贤,不在无才,而在明理。"
正当甄嬛沉浸书中时,流朱匆匆进来:"娘娘,不好了!听说怡亲王病倒了,皇上都亲自去探望了。"
甄嬛手中的书啪嗒一声掉在地上:"怎么回事?前几日还好好的..."
"说是那夜冒雨进宫受了风寒,加上旧疾复发,一下子就起不来了。"流朱低声道,"太医院的人都去了,说是...说是情况不太好。"
甄嬛猛地站起身:"备轿,我要去怡亲王府。"
"这..."流朱犹豫道,"娘娘,您以什么名义去啊?"
甄嬛咬了咬唇:"就说...就说我受皇上之命,前去探望。"
怡亲王府内气氛凝重。雍正坐在胤祥床前,脸色比病人还难看。太医们战战兢兢地站在一旁,为首的院判正禀报病情:"王爷肺疾复发,加上心力交瘁,需要静养..."
"静养静养!你们除了这句话还会说什么?"雍正罕见地发了火,"若是十三弟有个闪失,朕要你们太医院陪葬!"
"皇上..."床上的胤祥虚弱地开口,"不怪太医...是臣弟自己...疏忽了..."
这时,太监来报:"皇上,熹贵妃求见,说是奉您之命来探望王爷。"
雍正一愣,随即明白过来:"让她进来吧。"
甄嬛走进内室,看到床上消瘦了许多的胤祥,心头一紧。她先向雍正行礼,然后轻声道:"臣妾听闻王爷病重,特地带了些药材来。"
雍正看了看甄嬛,又看了看胤祥,忽然道:"朕还有政务要处理,熹贵妃,你留下替朕照看十三弟。"说完便起身离去,留下满室愕然的太医和宫女。
甄嬛坐到胤祥床边,接过侍女手中的药碗:"王爷,该喝药了。"
胤祥勉强笑了笑:"有劳...娘娘了..."
甄嬛小心翼翼地喂他喝药,发现他的手腕瘦得骨节分明,哪里还有往日叱咤朝堂的威风。她鼻子一酸,强忍住眼泪:"王爷一定要好起来,皇上离不开您,这大清的江山...也离不开您。"
胤祥喝完药,气息平稳了些:"那本书...你可看了?"
"看来,王爷的批注让臣妾受益匪浅。"甄嬛替他掖了掖被角,"王爷现在需要休息,别说话了。"
胤祥却摇摇头:"甄嬛..."他第一次直呼其名,"我有些话...想对你说..."
甄嬛心头一跳,俯身靠近:"王爷请讲。"
"朝中...恐有变故..."胤祥声音极低,"我若有不测...你要...保全自己..."话未说完,又剧烈咳嗽起来。
甄嬛连忙扶住他:"王爷别多想,您一定会好起来的。"她转头对太医道,"王爷需要什么药材,尽管说,我宫里还有些珍藏。"
接下来的日子,甄嬛每天都来怡亲王府照料胤祥。她亲自煎药,调整药方,甚至从民间寻来偏方。雍正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甚至暗中提供了不少珍贵药材。
半个月后,胤祥的病情终于好转。这天清晨,他第一次能下床走动,便让人扶着来到书房。推开窗,院中的梅花开得正好。他拿起笔,想写些什么,却听见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。
"王爷怎么起来了?"甄嬛端着药碗走进来,见状连忙放下碗去扶他,"太医说了,您至少还要卧床三日。"
胤祥任由她扶着坐下:"躺久了浑身酸痛。这些日子,辛苦你了。"
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甄嬛脸上,为她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。胤祥忽然发现,这个曾经需要他保护的女子,如今已经成长得如此坚强可靠。
"王爷言重了。"甄嬛递过药碗,"这是新配的药,不苦的。"
胤祥接过药碗,两人的手指再次相触。这一次,谁都没有立即松开。
7
春去秋来,紫禁城的银杏叶又一次染上金黄。
年家的阴影渐渐淡去,朝政在胤祥和甄嬛的辅佐下,越发清明。
然而雍正的身体却每况愈下,时常头痛难忍,御医们束手无策,只能开些安神的汤药。
这日朝会上,雍正强撑着病体上朝。
当大臣们奏事完毕,他突然扶着龙椅扶手站起身来,声音虽虚弱却异常坚定:"朕决定立四阿哥弘历为太子,怡亲王为摄政王,熹贵妃协助教导太子。众卿可有异议?"
满朝哗然。胤祥当即出列跪下,额头触地:"皇上春秋鼎盛,何须急于立储?且臣弟才疏学浅,恐难当此大任。四阿哥天资聪颖,有皇上亲自教导足矣。"
雍正摆摆手,龙袍袖口微微颤抖:"朕意已决。"
他望向胤祥的眼神复杂而深沉,"十三弟,这些年若不是你时时规劝,朕恐怕..."
他没有说下去,但眼中满是难以言表的信任与依赖。
退朝后,胤祥被苏培盛单独留下。
雍正换下朝服,只着一件素色常服,带他来到庄严肃穆的奉先殿。殿内檀香缭绕,列祖列宗的牌位静静地俯视着他们。
"十三弟,"雍正指着那些牌位,声音沙哑,"朕今日在祖宗面前说句心里话。这些年,若非你时时规劝,朕不知会犯下多少过错。"
他抚摸着先帝的牌位,指尖微微发颤,"记得那年朕要严惩老八老九,若不是你冒死进谏..."
胤祥肃然跪在蒲团上:"皇上言重了。臣弟不过是尽本分。"他抬头望着雍正的背影,发现曾经挺拔的身姿如今已显出几分佝偻。
雍正摇头,转身时眼中闪着水光:"当年朕处置八弟九弟,若非你劝阻,恐怕..."他长叹一声,"唉,往事不提了。如今朕只望你能辅佐弘历,保我大清江山永固。"
说着从怀中取出一枚九龙玉佩,亲自为胤祥系在腰间,"这是父皇赐予朕的,今日转赠于你。"
离开奉先殿时,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。
胤祥心情沉重如铅,他知道,皇上这是在交代后事了。
回到府中,他立即召来心腹侍卫张毓,声音低沉而急促:"加派可靠人手保护熹贵妃和四阿哥,绝不容有失。特别是饮食起居,必须由我们的人亲自经手。"
与此同时,甄嬛也在碎玉轩中沉思。
窗外的桂花开了又谢,暗香浮动。她明白,自己和胤祥即将肩负起更重的责任。流朱轻手轻脚地进来,捧着一个紫檀木锦盒:"娘娘,王爷派人送来了这个。"
那锦盒入手沉甸甸的,打开后只见一枚羊脂白玉佩静静躺在绛红色丝绒上。
玉佩温润如凝脂,上面雕刻着松竹梅岁寒三友的图案,做工精细到连竹叶的纹理都清晰可辨。
玉佩下压着一张洒金笺纸,上面只有四个力透纸背的字:"与子同袍"。
甄嬛握着玉佩,指尖能感受到玉上残留的一丝温度,仿佛还带着那人掌心的暖意。
她将玉佩贴在胸口,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。
她知道,这不仅是信物,更是胤祥在表达共同进退的决心,是超越君臣之谊的承诺。
三日后,雍正批阅奏折时突然晕倒在养心殿。太医会诊后诊断是中风,需要长期静养。朝政暂时由胤祥和甄嬛共同主持,重要决策仍需请示卧病在床的雍正。
养心殿偏殿内,烛火通明。胤祥和甄嬛第一次以同僚身份对坐议事。桌上堆满了各地送来的奏折,两人各执一笔,时而交换意见,时而各自沉思,批阅到深夜。宫女们换了三次蜡烛,窗外的更鼓已敲过三更。
"这份关于减免江南赋税的折子,王爷怎么看?"甄嬛递过一份奏折,衣袖拂过砚台,沾染了一点墨迹而不自知。
胤祥接过奏折时注意到她袖口的墨痕,嘴角微微上扬。他仔细阅读后道:"确实该减了。去年水患,今年又旱,百姓苦不堪言。"提笔写下意见时,他特意补充道,"不过要派得力之人监督,防止地方官中饱私囊。"
甄嬛点头,一缕青丝从鬓边滑落:"臣妾也是这么想的。不如派张廷玉去?他为人刚正,又熟悉江南事务。"
胤祥赞赏地看了她一眼,不自觉地伸手想为她拂开那缕散发,又在半途收回:"娘娘高见。张廷玉确实是最佳人选。"
两人相视一笑,烛光中彼此的眼中都映着跳动的火焰,默契如同共事多年的老友。这一刻,他们不再是王爷与贵妃,只是两个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同路人。
一个月后,雍正病情稍有好转,召两人到龙榻前。曾经威严的帝王如今瘦削得几乎脱形,唯有眼神依然清明。他让苏培盛扶他半坐起来,声音虚弱却坚定:"朕这些日子想了许多。十三弟,你还记得我们年少时在箭亭立下的约定吗?"
胤祥单膝跪在榻前,握住雍正骨节分明的手:"记得。那日射箭比试后,臣弟答应过,要辅佐皇上开创一个海晏河清的盛世。"
雍正眼中含泪,另一只手颤抖着从枕下取出一卷画轴:"这是朕近日画的,你们看看。"展开后是一幅《太平春市图》,画中百姓安居乐业,市井繁华。
“这些年,辛苦你了。现在,朕把这个约定传给你们。"他突然拉起甄嬛的手,放在胤祥手上,"你们要...共同辅佐弘历..."
甄嬛和胤祥同时跪下,交握的手却没有分开:"臣妾/臣弟定不负皇上所托。"
离开养心殿时,已是黄昏。
甄嬛和胤祥并肩走在长长的宫道上,十指不知何时已悄然相扣。
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,最终融合在一起,分不清彼此。
宫墙上的琉璃瓦反射着金色的余晖,远处传来太监们轻声的交谈和渐行渐远的脚步声。
"王爷..."甄嬛轻声开口,声音微微发颤。
胤祥停下脚步,转身面对她,伸手轻轻拂去她发间的落花:"私下时,叫我胤祥吧。"他的指尖温暖而粗糙,带着常年握笔留下的茧子。
甄嬛脸上一热,垂眸时睫毛在脸上投下细密的阴影:"胤祥..."这个名字在舌尖滚过,带着说不出的亲昵,"你说,我们真能实现皇上的心愿吗?"
胤祥望向远处的宫殿轮廓,暮色中紫禁城的飞檐翘角如同展翅欲飞的鹏鸟:"只要心存百姓,以诚相待,盛世可期。"他顿了顿,目光转回甄嬛脸上,温柔而坚定,"甄嬛,这条路或许艰难,但有你在,我心中踏实许多。"
甄嬛握紧了袖中的玉佩,另一只手与他十指相扣,轻声道:"与子同袍。"简单的四个字,承载着千言万语。
天空中,最后一抹晚霞绚烂如锦,将整个紫禁城染成金红色。
几只归巢的鸟儿掠过天际,仿佛预示着这个帝国即将迎来新的篇章。
在这深宫之中,一段超越权势的真挚情谊,也将随着他们的共同努力,载入史册,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。
远处传来悠扬的钟声,暮色渐浓。
两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宫道尽头,唯有那枚羊脂白玉佩在甄嬛袖中散发着温润的光泽,如同他们心中那份永不褪色的承诺。